中国著名品牌网
logo_中国著名品牌网
首页 中国名牌产品 中国驰名商标 国家免检产品  中华老字号 中国著名品牌 中国绿色产品 证书查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当前位置 -> 首页 - 名牌战略

30年质量理念之变

【字号 】 发布时间:2008年12月30日 打印本页
 

政府把质量提升为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性问题

从“小质量”到“大质量”

    记者  刘 霞/文

    30年前,一提起质量,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想起产品质量。而如今,质量的触角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经济质量、发展质量、环境质量对人们来说已不再是新名词。

    1975年,邓小平在关于发展工业的几点意见中就提出,质量第一是个重大政策。提高产品质量是最大的节约。当时,质量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个陌生的词汇。

    1978年9月,当时的机械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第一个“质量月”活动;1980年,《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制定,1990年以后,我国开始贯彻执行ISO9000质量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质量第一”的理念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和落实。

    1992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质量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再次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质量也逐渐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颁布,标志着我国的产品质量工作迈入依法管理的新阶段。

    30年间,我国建立并完善了一系列关于产品质量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了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了产品质量水平,明确了产品责任,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产品质量法》颁布后不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在“中国高层质量论坛”上提出,只有质量才能兴国。质量被提到了决定国家兴旺发达的高度,质量是兴国之道的理念极大地鼓舞了我国质量工作者为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和生活质量而努力。

    在“质量第一”和“质量是兴国之道”等理念的指导下,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几年间,我国的质量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全民质量意识和职工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在当时,我国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总体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在这一形势下,1996年,国务院颁布了《质量振兴纲要》,把质量问题提升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问题,即质量水平的高低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质量问题上升到战略层面,并不是简单的词汇替代,更是质量观念的延伸和转变。

    在全新质量理念的指导下,我国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提高很快,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质量工作对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树立中国在世界的良好形象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质量第一”的思想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质量服务的领域从第二产业向第一和第三产业延伸。

    如今的质量理念,不仅仅是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而是“大质量”。简单说就是在全社会树立了质量无处不在的意识。目前,质量已经超越产品生产制造的范畴,超越产品和服务满足当前顾客要求的范畴,超越单一企业的边界,涵盖了教育、服务、医疗等各行各业,乃至人类生存及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甚至进入到人们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

    目前,质量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竞争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产品、服务以及各项工作的质量都上去了,才能促进社会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由此不难看出,“大质量”观念是增强全民质量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十七大所作报告中13次提到“质量”,从宏观层面的发展质量、质量效益到微观层面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甚至党员发展质量无所不包,凸现了质量在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业视质量为生命追求卓越

从保障供给到名牌战略

    记者  王娅莉/文

    30年,中国制造从质量觉醒到质量振兴,从品牌渐悟到名牌战略,一路前行,一路提升。

    30年,中国制造从捉襟见肘到长袖善舞,从自惭形秽到雍容大度。满目春色,满面春风。

    30年,中国制造以无与伦比的绝对值支撑起中国名牌的满天繁星。

    告别计划经济,中国制造徘徊在重工业框架边缘。面对短缺时代的窘境,品味双轨制时期的错位感,质量意识处于“为革命出好钢”的“童稚期”。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处于向计划经济告别的阶段,人们还没有完全从“抓革命促生产”的政治与经济关系中走出来,工业重型化与农业的粮田化是生产的基本主题。由于短缺的现实,生产的第一要素是保证供给。

    这一时期,质量的表现词语像它对应的物资一样极其匮乏。人们搜肠刮肚,也就能找到一字缀在“质量”一词的后边,那就是“好’。至于基于技术意义上的标准则根本无从谈起。如果说有“标准”,那么,人们通俗性的标准无非是“结实耐用”。

    尽管标准缺失,但人们对品牌的记忆却并不缺失。汽车有大解放、辽宁1号、北京吉普、上海轿车;自行车有飞鸽、永久、白山;手表有上海、红旗;照相机有海鸥、牡丹。30年的光阴,磨灭了许多记忆,但是,说起当年的品牌,人们仍然历历在目,如数家珍。但稀缺的品牌并非缘于品牌的优秀。

    仅仅20年,中国制造便演绎了沧海桑田的变迁。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却造就了无标准的产品市场。计划的潘多拉魔盒,压抑了人们心底欲望的魔鬼,一朝掀起,便彰显标准缺失、法律缺失、道德缺损。在乱象迷局之中,质量振兴提上日程。

    80年代末期,商品经济大潮席卷全国,几乎一夜之间,中国人从热衷意识形态的政治人,变成了热衷利益的经济人。原来的上进心与严格的自我约束顷刻消失。在投机倒把一词失去对买卖行为的约束力之后,中国的法律失去了对商业行为的全面制衡。

    “假冒伪劣”开始泛滥。

    针对质量意识缺失,假冒伪劣猖獗的现实,国家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国质量万里行”运动,震动大江南北,得到了全国上下的高度好评。这一活动的直接成果是全民质量意识的整体提高,间接成果是促进《质量振兴纲要》的出台,并使当时并不十分被重视的技术监督局更名为后来极具权威的“质量技术监督局”。

    全民质量意识的提高直接表现为标准意识的提高。当年中央电视台高声叫喊的广告中,经常是从“省优”到“部优”。后来又有了“国标”,让很多人以为“国标”和“国优”是同一个概念。如今,国优的说法没了,国标是所有标准中最基本的标准的道理为全民所熟知。

    过剩经济时代以及后来的微利时代,让刚刚学会质量管理的企业开始面对品牌的概念。产品的同质化竞争,让消费者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时开始调动全部记忆与直觉。商家开始体验知名度的美妙,高明的企业以美誉度支撑知名度,中国市场拉开名牌战略序幕。

    上世纪以来,在短短几年的质量振兴之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生产力被极大地释放,再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的作用,中国市场同质化竞争与产品过剩同时出现,令大多数商家猝不及防。稍稍停顿之后,市场的自发功能便在知名度上找到了突破口。

    作为战略构想,中国名牌的核心是中国制造的竞争力问题。其重要诱因当首推中国加入WTO。一大批获得中国名牌的产品,在其迅速蹿升品牌价值的带动下,实现了喷发式的热销,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益。使得中国名牌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30年,光阴如梭,中国制造从小到大,走出国门,遍布世界。

消费者寻求绿色、健康和安全

从将就活着到讲究生活

     记者  刘 霞/文

    曾几何时,中国人见面打招呼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吃了吗”。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体会不到这话的含义,但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的人都对此感受颇深。因为,“吃”是那时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30年前,每当秋风一刮,年逾古稀的李玉珍老人便早早收拾干净大缸,手里捏着几个钱,等着大白菜上市。那时,大米、面粉凭票证限量供应。“那时,吃饭就得将就,哪像现在,吃饭都讲究了!”李玉珍老人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人们30年来质量观念的巨大变化。

    30年来,消费者质量观念的变化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初期注重实用性、20世纪80年代重视产品质量,进入90年代更看重产品的品牌及知名度。

    1978年,在统购统销的计划体制下,商品供不应求,政府通过各种票证限制着购买的数量、品种和时间,消费者对商品仅仅是“得到”,而几乎没有“选择”,我国城乡居民长期维持低收入。

    有数据显示,1957年至1978年的20多年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仅增长1.4%和2.9%。居民消费是低水平的温饱型,而且相当平均。城市居民收入主要用于日常必需的生活支出,农民则是“种粮为吃饭,养鸡为换盐,种棉为穿衣”的小农生活方式。居民商品化消费比重很低,广大农村居民是自给性消费。

    李玉珍只是一个代表。在解决温饱是第一要务的时代,人们对产品的要求是实用性。

    从1978年到1988年10年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商品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1983年到1988年5年间,我国共创造工业总产值6万多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1.7%。吃、穿、住、行、用等各方面的工业品,包括彩电、冰箱、洗衣机都大幅度增长。钢材、水泥等生产资料也大幅度增长。

    这样,人们的购买力增加了,消费者开始出现了选择,消费类型也由数量型转变为品质型。人们不仅希望商品价廉,而且开始追求物美。质量的优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不仅吃得质量好了,而且除了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4大件”之外,一些高档消费品也开始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人们需求的中心不再是为“得到”,而是对产品的质量、设计、造型、用途、品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品牌价值逐渐为大多数人认可。

    这一时期,人们真正实现了从吃得将就到吃得讲究。就连人们的生活消费品和住房也跟着讲究起来了。同样,人们的住房消费观念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如今,绿色、健康的质量理念又成为时代的新宠。李玉珍感慨道,到了21世纪,人们开始寻找健康主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极为重视,蔬菜要吃无污染的,连花生油都要专找非转基因的。




关于我们---战略联盟---网站声明---市场合作---联系方式
Copyright 中国著名品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44956号 睿亿-网站优化专家